CanonFans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988|回復: 22

絲綢之路(七)-河西走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1 21: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由新疆的哈密進了甘肅的敦煌,相距三百多公里,要坐上6〜7個小時的車,且須穿越了大片戈壁灘。

1.
賣西瓜與哈密瓜販


2.
筆直的道路,直到視線的盡頭。


3.


4.
星星峽
星星峽位在甘肅與新疆交界的山口,自古就是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地處北山隘口,北山為天山最東段與祁連山之間的低山,海拔2000~2500米。


5.
星星峽在中國漢代時,是中原地區與西域(今新疆)間的交通要衝,所以戰略地位重要,在過星星峽不遠的高地上,均有設置烽火台。


6.
星星峽到敦煌兩地約兩百三十多公里,中間大部分是戈壁地型。


7.
上車睡覺,下車尿尿。


8.
道路兩旁土堆的後面,非常適合洩洪。


9.
遠處的土堆是漢代長城的遺址。
為了保護漢通往西域的通道,漢武帝將長城從陰山往西,一直修到了敦煌郡的西北面,並在敦煌的西北面設置了玉門關,在郡的西南面設置了陽關。陽關是絲路南道重要關隘,中西交通的重要門戶。唐代詩人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名詩。
進入長城內,已屬於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指黃河以西、祁連山以北、龍首山、合黎山以南的狹長地帶,東起武威,西抵敦煌,長1200公里,寬約100公里,自古就是內地與西域交通的天然走廊,因位於黃河之西,故稱河西走廊。
最先這裡由月氏人居住,後來被匈奴侵佔,成為匈奴渾邪王、休屠王的領地。
西漢初期,從高祖劉邦到、文、景這數十年間,鑒於國家久亂新安和國庫空虛,對於北方的匈奴一直採取忍讓、回避態度。直到漢武帝登基以後,才决定以武力解决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尤其是被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
漢武帝任命驍勇善戰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元狩二年春天及夏天(公元前121年),兩次攻打匈奴
,在兩次河西戰役之後,使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這對匈奴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使得匈奴人非常惋惜,他們悲傷地唱道:“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渾邪王歸降後,武帝募遷七十萬民眾墾荒,先後設置「河西四郡」:武威(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瓜州)。


10.當年是堅固的屏障,今日卻是傾頹的土堆。

評分

參與人數 10參與度 +147 收起 理由
胖胖飛行船 + 10
ASIMO_9 + 10
barnack + 20
新竹小賴 + 22
半月 + 20
阿生 + 10
T大攝影足跡 + 10 感謝分享
jacky3039 + 10
iwei + 5
瑞總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1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WCC540913 於 2009-9-12 07:24 編輯

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始建於東晉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傳說有個名叫樂尊的和尚路過此地,忽然見到金光閃耀,似有千佛顯現,認為這就是佛家的聖地,遂四處募捐,開鑿了第一個石窟。消息傳開後, 商旅紛紛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期旅途平安。這樣一直延續到元代,經歷1000多年。
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與龍門石窟、雲崗石窟、大足石刻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這也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石窟。

因窟區範圍不准攜帶行李包及攝影器材,窟內嚴禁照相、攝錄、臨摹、刻畫或任何破壞文物的活動。所以僅能拍攝外圍的景緻。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最高的敦煌石窟
莫高窟第96窟,足有九層樓之高,裡面的彌勒佛像高33米,外建的九層樓更成為莫高窟最大的
建築,也是莫高窟的標誌。


19.
飛天之美
飛天在釋迦牟尼的說法圖中,是以侍從、護法的形象出現在空中。
早期的飛天伎樂一般都有健碩的型體,經北魏、北周至唐代演變,飛天活動領域與藝術形象方面都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飛天不靠羽翼,衣帶飄逸,其輕盈多姿,成為敦煌重要的藝術形象。現代敦煌的飛天雕塑都是
取材於唐代莫高窟中的藝術形象。


20.
若無法想像石窟內壁畫和塑像的精美,那就看下面這張圖吧(售票亭處海報翻拍)。
二七五窟,北涼 交腳彌勒。
這尊彌勒菩薩是莫高窟早期最大的彩塑,高3.34米,坐雙獅座,左手放置膝上作“與願印“,
頭戴化佛冠,長髮披肩,項飾瓔珞,腰束羊腸群,寬肩細腰,體魄渾厚堅實,端莊的神情中蘊
含著恬淡的笑意,這種帶有明顯的西域佛教藝術影響的造像,是十六國時期典型作品。



近代以來,在石窟內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餘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
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清光緒年間,有一位從湖北流浪至此的王圓籙道士,定居於此,借莫高窟及其寺廟來從事
他的道教活動。然而,他卻意外地發現了16號洞窟通道北壁的「藏經洞」(17號窟)。
    光緒廿六年(1900年)五月,王圓籙請人清理16號洞窟甬道積沙後,發現北側壁上有裂痕,於是在五月廿六日凌晨,他剝開裂縫,發現這是磚砌的小門,便將其所砌磚搬開,卻看到洞室裡堆滿了各種用白布包裹的一包一包各種古代的寫本和印本的經卷;經史子集等各類古籍和各類
官私檔案;文學及各種民族文字文獻;共約近五萬卷、號,其中佛經約佔近90%,此外還有各種佛像絹畫、供養絹畫、佛幡及各種銅、木佛像等。
    這是一個驚人的大發現,寫卷中有歷史紀年最晚的文卷是《大宋咸平五年(西元1002年)敦煌王曹宗壽婦人氾氏造經錄》,然而,在約十四種民族文字的寫本中,唯獨沒有西夏文及蒙古文的文書。
王圓籙發現藏經洞後,曾向敦煌縣長汪宗瀚、安肅道道台廷棟並甘肅藩台報備,卻沒有引起這些官員的重視,同時也由於搬遷經費無著落,只是下令王圓籙就地封存。然而,他的發現卻引起了西方探險家們的興趣。
    1907年5月,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到莫高窟找到王圓籙,用誘騙的手法以40個馬蹄銀錠,竊走了七千份古寫本、刻本卷子,還有殘片散頁六千多號,以及一些佛絹畫、佛幡等。
斯坦因說:「當全部24箱沉甸甸的寫卷和另外5箱繪畫等藝術品安然返抵大英博物館時,我才如釋重負地鬆了一口氣」。
    1908年春,法人伯希和在烏魯木齊,聽官員們說敦煌發現藏經洞,便立刻趕往敦煌莫高窟,在與王道士作了一番交涉後,這年3月3日,王同意伯希和到藏經洞中鑑別挑選,精挑細選了個半月,最後以五百兩銀子騙走了六千餘件。伯希和在將大批經卷裝箱從天津乘海輪運往法國巴黎之後,又帶了一小皮箱的經卷到北京向士大夫們請教文書的內容,於是引起北京文化界、知識界的大嘩,紛紛呼籲請政府立即制止外人竊奪、購買;立刻將藏經洞經卷運京,在朝野各界壓力下,朝廷才派員至敦煌,於1910年將剩餘的經卷運往北京。啟運時清點尚有九千餘卷,三個月後到達北京時只剩下八千餘卷了,存放於京師圖書館。
在京師派大員到敦煌莫高窟清點經卷之前,王圓籙已風聞到官府要如數上調,運走經卷,
便事先從藏經洞中偷偷的搬出許多綑經卷,別藏於寺廟的轉經桶中或其他洞窟。
    1912年日本大谷探險隊的橘瑞超與吉川小一郎來到莫高窟,又從王圓籙手中騙購了近三百卷寫經,另外他們還在各窟搜尋到一批佛經寫本。
    1914年,俄國考古學會會長奧登堡(S.F.Oldenburg)來到莫高窟,又從王圓籙手中騙取了二百件寫經。奧登堡還對洞窟作了大量的勘查,對南區和北區的石窟作了搜尋,搜得殘片剩頁近一萬八千號。
莫高窟最後一次被外人盜竊是在1924年,這一年美國波士頓弗格博物館的華格納來莫高窟作「考察」,他乘人不備之際,用化學膠布黏走了十餘幅精美的壁畫,同時還將三二八窟窟龕的唐代供養菩薩像偷走。
千年前密藏於藏經洞的大批歷史文化遺產,就這樣流落了到世界各地,成為中華民族的厄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1 21:47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分享[s:47][s:47] [s:47][s:4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1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漂亮喔!
請問第7、8張怎麼拍的呀
讚喔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1 21:55 | 顯示全部樓層
精采細膩作品
感謝分享
[s:4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1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拍的很棒
感謝分享[s:4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1 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攝大跑了不少地方
都很有特色棒喔[s:58]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1 22:09 | 顯示全部樓層
真的是太棒了.......雖然沒去過...但是能身受其鏡.....水啦[s:4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1 22:51 | 顯示全部樓層
精彩影像的好作品
感謝分享
[s:4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1 23:25 | 顯示全部樓層
真完美之作[s:47]

感謝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1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分享[s:26]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9-12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漂亮喔!
請問第7、8張怎麼拍的呀
讚喔
uncro12 發表於 2009-9-11 21:52


天空本來就如此精彩了,
我僅是用相機把它補抓下來而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2 00:25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大不止拍的漂亮...同時又有解說...超讚的...感謝大大的精心之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2 06:20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分享好圖[s:47][s:4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12 08:13 | 顯示全部樓層
好棒的歷史...就像親臨現場一樣[s:7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CanonFans

GMT+8, 2025-11-23 10:28 , Processed in 0.04693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