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地點:大屯山路邊與二子坪步道
紅邊黃小灰蝶Heliophorus ila matsumurae (Fruhstorfer, 1908)
分佈於台灣全島,一般平地到中海拔山區均有分
佈,成蟲大多分佈於寄主植物族群附近,海拔200-2000公尺左右山區皆有分佈
#1

#2

食芽蠅
#3

還是食芽蠅
#4

#5

螢金花蟲 (金花蟲科)體長5.8-7.6mm,頭部及複眼黑色,前緣黃褐色,前胸背板短且扁,橙黃色,中央具黑色縱紋,翅鞘草綠色具金屬光澤,翅基有黑色斑紋並具凹突,前翅前緣近基部有螢光藍的邊紋,各腳淡黃褐色,腹面除前胸背面、腹部末節黃褐色外,其餘黑色。本屬6種,本種分布低海拔山區,外觀像菊虎但體型較寬,翅型寬長前後相近,棲息低矮草叢,少數個體夜晚會趨光,棲息量很少,為台灣特有種。
#6

#7

果蠅
#8

#9

青斑蝶&島田氏澤蘭
青斑蝶類的蝴蝶,都是因為其黑褐色的翅上,有因明顯的淡青色斑紋而得名。青斑蝶幼蟲的食草為台灣牛嬭菜、牛皮消等。島田氏澤蘭花蜜中含有一群統稱為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s)的植物鹼,青斑蝶吸食花蜜,除了獲得能量,同時也會吸取這些和能量無關的植物次級代謝物質,這些植物鹼為合成性費洛蒙的重要成份,青斑蝶的這種食性被稱為嗜植物鹼性(Pharmacophagy)。當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島田氏澤蘭開花時,幾乎無法在其他植物上看到牠們,所以此時也正是觀賞青斑蝶的絕佳時機。
野外環境見到的青斑蝶成蝶,雄性佔了大多數,偏好菊科(Compositae)的蜜源植物,如島田式澤蘭 (Eupatorium shimadai)、白鳳菜 (Gynura formosana)等,發生季節時,經常可以見到成群聚集於花叢上吸食蜜源。白天活動時,會乘著氣流由低地向山區緩緩爬升飛行。在台灣,青斑蝶分布在全台海拔0~2000公尺,主要在低海拔的山區。全年均可見到,但平地出現的數量並不多;。北部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每年約四月左右,青斑蝶開始出現在大屯山山麓一帶,數量與日俱增,於六七月時達到最高峰。根據以往的調查,青斑蝶的數量最多可高達九萬多隻,但近年調查的結果,數量有減少的趨勢。
#10

#11

#12

南國小薊 [菊科]
別稱:南國薊、小薊、濱薊、雞鵤刺(台灣民間對薊屬植物統稱)
特徵:多年生草本植物,約0.5m高,莖多分枝,密被長柔毛,葉披針形,葉緣羽狀全裂,多刺。頭花粉紅色至紫色,徑約3.5~4cm,由兩性的筒(管)狀花聚集而成。
分布:原生種,海濱及低至中海拔之開闊地。
小薊花期3~7月,但大多在4~5月開花,全株都是刺,連花都是軟刺。本屬植物台灣有10種(含變種),因花大(頭花)、鮮豔、長相特殊,開花時很容易成為目光焦點,其中 C. kawakamii玉山薊(川上氏薊)還成為新台幣千元紙鈔上的圖案,即帝雉左方獨立圖像。本屬植物雖然種類頗多,但有6種分布於中高海拔,而 華薊為稀有種,另外雞鵤刺和 白花小薊僅產於南部。所以中北部低山區所見,幾乎都為 小薊。
#13

銀腹蛛
#13

#14

#15

#16

#17

姬蛛科蜘蛛 無法拍攝正面 無從辨別
#18

#19

大國氏細頸竹節蟲若蟲
#20

後記:
陽明山的大屯山系,是青斑蝶的大本營,主要分布在各山頭的西側(背東北季風面),配合了大屯山頂生長了許多島田氏澤蘭(Eupatorium shimadai Hay.),六、七月的高峰期可達十幾萬隻,可說是「世界奇景」。島田氏澤蘭花蜜中含有一群統稱為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s)的植物鹼,青斑蝶吸食花蜜,除了獲得能量,同時也會吸取這些和能量無關的植物次級代謝物質,這些植物鹼為合成性費洛蒙的重要成份,青斑蝶的這種食性被稱為嗜植物鹼性(Pharmacophagy)。當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島田氏澤蘭開花時,幾乎無法在其他植物上看到牠們,所以此時也正是觀賞青斑蝶的絕佳時機。
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回顧過往十餘年來,這塊萬餘公頃的土地,除了提供每年超過一千萬人次以上的遊憩服務,及致力於生態保育的工作之外,如何正確的引導民眾了解自然、認識自然的環境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們深感或缺及不足的,尤其在邁入二十一世紀,資源逐漸短少的年代,如何教導人們從瞭解生態、愛好自然、進而發自內心想要保護我們僅有的綠色資源尤其重要。青斑蝶的保育及標放工作一直是本處朝永續經營的一大工作及目標,在此也希望所有熱愛這片土地的人一起加入青斑蝶的保育活動。
動物的遷移,一般都會注意到各種候鳥。但在昆蟲當中,有遷移行為的種類也不少;較為人所知的,就是北美洲大樺斑蝶的遷移。北美洲的大樺斑蝶,以落磯山脈分為東西兩個族群。每年秋季,原來散佈在北美各地的大樺斑蝶,開始逐漸成群,往南遷移,一直飛行至墨西哥中部山區(落磯山脈西邊的族群則是沿著西部加州的海岸線一帶,成小集團分散越冬),在此以成蝶越冬;來年春季,在這裡繁殖的新一代大樺斑蝶,則向北飛行,回到原來活動的地方。年年週而復始,遷移旅程長達三千公里。台灣與日本的青斑蝶屬於同一個亞種;地理位置上,台灣在東亞島弧帶末端。
1995年,在八重山群島的与那國島,再捕獲到一隻在大阪被標記後釋放的青斑蝶。而与那國島僅距離台灣東北部百餘公里而已,因此就地理與相同種類等關係,台灣的青斑蝶很可能也具有相同的遷移行為,但這需要人力與時間才能證實。因此,我們希望能集合台灣各個地方愛好蝴蝶的朋友,一起來對台灣的青斑蝶進行標識再補的研究工作;希望能找出青斑蝶遷移路徑的起始、終點與中間各個停留地,並對青斑蝶的遷移行為、季節性等能有更詳盡的了解。
資料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網站
大家有空可至陽明山爬山運動 紀錄生態 傍晚還可以拍夕陽 晚上拍夜景
最後感謝各位點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