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波紋小灰蝶屬於小灰蝶科,展翅約2.8至4公分,屬於小型蝶類。
幼蟲以野薑花花苞為食草,所以在野薑花分布的地區中,白波紋小灰蝶嬌小美麗的身影是另一項搶盡風頭的主角。
觀察白波紋小灰蝶除了翅膀上的波浪狀花紋,在後翅末端還有對突起的尾突以及黑色的眼紋,牠們會不停地擺動尾突,用以轉移獵食者吸引力以保住生命。

大銀腹蛛
學名:Leucauge magnifica Yaginuma, 1954
科名:長腳蛛科 Tetragnathidae
俗別名:大銀鱗蛛,縱條銀鱗蛛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約8~13 mm。背甲黃褐色,兩側綠色或綠褐色。胸板黑褐色。步足綠色,向末端逐漸轉為黑褐色。第IV步足腿節具有二列細長的感覺毛。腹部長橢圓形,前端較寬,後端較尖。腹部背面為綠褐色或黃綠色,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中央有三條黑色或褐色縱帶,後端靠近。腹部腹面有一條綠褐色或褐色寬縱帶,其左右各有一條較細白色縱帶,並在絲疣前中斷,形成一個白色圓斑。雄蛛體長約5~12 mm,體色為黃褐色。
【習性】
廣泛分布於臺灣各地,以中、低海拔山區較為常見,多結網於潮濕處所,如溪畔、路旁排水溝、森林邊緣和步道兩旁灌叢等。網為傾斜空心圓網。

中名:粉蝶燈蛾
學名:Nyctemrera adversata
特徵:翅展約4.2~5.4公分。雄的觸角是雙櫛齒狀,雌的觸角為櫛齒狀。前額白、黃色,中央有黑色的大圓斑。體驅及翅膀為灰白色,體軀末端三節為橙黃色,中線及腹側各節均具黑斑。翅膀上的黑斑依個體不同而有差異。
習性:幼蟲以柑桔、菊科之狗舌草、毛蓮菜等植物為食。成虫晝行性,出現於 3 ~ 12 月。



樺斑蝶
生態簡介:
樺斑蝶的寄主植物是分布普遍的有毒植物--馬利筋。
幼蟲體色鮮艷奪目,並長有三對的長軟肉棘。樺斑蝶是斑蝶類中色
彩最漂亮的蝴蝶,在校園、公園裡都可發現牠迷人的芳蹤。
特徵:
翅膀橙色,上翅表面端部黑色,其中有白色斑紋。雌雄差異在於:
雄蝶下翅中央有 4 枚黑色斑點,雌蝶只有 3 枚黑色斑點。
習性:
全年可見,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地區,北部冬季很少見。寄主植物: 羅摩科植物馬利筋蜜源植物: 馬利筋、釘頭果、金露花、千日紅等庭園植物。幼蟲時期和蛹期都非常短暫。從卵孵化後,幼蟲會回頭吃卵,僅需一星期的時間即可準備化蛹,然後再一個星期即會羽化成一隻美麗的蝴蝶。


善變蜻蜓
形態: 複眼紅褐色;胸部褐色;翅自基部起約四分之三的面積為紅褐色,翅痣為紅色;腹部褐色,具有黑色的斑紋末端黑色。
分布: 分布在臺灣平地山區的池塘、沼澤、水田等靜水環境,東部與南部較常見。
食性: 捕抓空中飛行的小昆蟲。
解說:
1.稚蟲棲息於溪流、池塘、沼澤、水田等環境。
2.成蟲出現於3至11月,大多在溪流活動,偶爾在靜止水域。
3.雌蟲以蜻蜓點水方式產卵。


短角異斑腿蝗
學名: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
簡介:蝗科,體長 17 - 28 mm,體色黃褐色或暗褐色,觸角短,前胸背,後腳腿節具斜條斑紋較粗。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草叢活動,體色會隨環境改變,但後腳腿節的黑色斑紋一般是穩定的。

紅腹細蟌
學 名:Ceriagrion latericium ryukyuanum
科 名:細蟌科。
形態特徵:體型纖細的豆娘,棲息時,習慣將牠那兩對大小、形狀相同的翅膀,合併疊豎於體背上。而蜻蜓較粗壯些,牠那兩對大小不一的翅膀,休息時,則展開平伸於身體兩側。且蜻蜓的飛行速度可是一流,有別於慢慢低飛的豆娘。紅細 蟌腹部長31-34mm,雄蟲胸部橙黃色,腹部橙色頭橘黃色,複眼黃綠色,合胸橙黃色,翅透明,翅痣黃色。生態習性:分布於海拔500公尺以下地區,稚蟲棲息於靜止水域。

台灣麝香鳳蝶 學名:Byasa febanus 特徵:台灣麝香鳳蝶是臺灣特有種,牠們的尾狀突起特別地長,雄蝶的桃紅色弦月紋顏色較淡。本種和另一種麝香鳳蝶相近,但是弦月紋較大,雌蝶的翅膀底色較深。牠們身上會散發出幽淡的麝香味,使許多肉食動物聞之卻步。 習性:由於本蟲的幼蟲攝食含「苦味質」和「精油」等具毒性的馬兜鈴類葉片,使得成蟲揮發出精油的異香味,可以避敵及吸引異性,配合著蝶翅上的警戒色斑傳遞有毒的訊息,使許多捕食者望之卻步,因此牠們以一副有恃無恐、毫不在意的態度緩慢地飛翔在森林的邊緣。 發生期:成蟲出現在2~10月,分佈廣泛,但數量不多。本園區以大屯山區較常見。

蜂虻
(蜂虻科)外觀擬態蜂,前胸黑色,側緣有黃色斑紋,腹部細長
,尾端黑色粗大,後腳長,脛節前後端具黃斑,飛行時後腳下垂,常見雌雄交尾於半空中飛翔,一隻採蜜另一隻騰空十分特別。本種生活於低中海拔山區,普遍分布全島,喜歡訪花,為常見的種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