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攝地點與獨角仙同處
各位如有要去觀賞獨角仙 請不用擔心 可前往九芎湖有規劃的農場或著公園 我拍攝的地方 是在民宅後方屬於比較少人會到的
此篇主角為 雙金環虎頭蜂
黑尾虎頭蜂
(胡蜂科 / 胡蜂亞科) 體長 25 -33mm,前胸背板黑褐色,腹部1-2節端部具黃色環紋,第3節以後黑色, 此為命名的由來。台灣有七種虎頭蜂,本種又稱姬虎頭蜂、黑尾胡蜂、雙金環虎頭蜂,分布於於低海拔山區,4-5月築巢於土穴、石穴或樹洞中,一般肉食性常出沒於其他弱小的蜜蜂或長腳蜂蜂巢搶食蛹、幼蟲,常出現在蓮霧、龍眼、水梨吸食掉落的腐果,只要不去騷擾就可以安心的觀察和拍照。
台灣常見有七種虎頭蜂,但台灣生物網記錄10種如下:
黃腰虎頭蜂Vespa affinis (Linnaeus, 1764)
擬大虎頭蜂 Vespa analis Fabricius, 1775
黑腹虎頭蜂 Vespa basalis Smith, 1852
費邊胡蜂Vespa crabro Linnaeus, 1758
雙金環虎頭蜂 (黑尾、姬)Vespa ducalis Smith, 1852
中國大虎頭蜂(台灣、中華) Vespa mandarinia Smith, 1852
黃腳虎頭蜂(黃跗) Vespa velutina Lepeletier, 1836
威氏虎頭蜂 Vespa vivax Smith, 1870
Vespa simillima Smith, 1868
Vespa soror Buysson, 1905
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見證這一幕場景,為了爭食獨角仙用力咬出的樹液的雙金環虎頭蜂
體長超過3公分,體型碩大,在台灣的虎頭蜂中排名第二
成蜂是素食主義者,喜訪花吸蜜,具甜滋味的龍眼等水果也不排斥
#1

#2

在拍攝時就看到雙金環虎頭蜂就是跟在獨角仙後方
#3

#4

棕長腳蜂 兩隻爭食樹液
#5

#6

同場加映
棕長腳蜂
(胡蜂科 / 長腳蜂亞科)體長約 22 - 40 mm, 外觀近似褐長腳蜂但本種體型大很多,體色紅褐色,從頭部至腹部為單純的紅褐色具光澤,前胸背板無斑,腹背具淺黑色的斑紋,褐長腳蜂腹部的黑斑較發達、近腹端黑色。本種又稱棕馬蜂,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於4-8月常見於花叢獨自飛行,翅膀震動的聲音很大。
#7

變側異腹胡蜂
(胡蜂科 / 長腳蜂亞科) 體長 12 - 17 mm,體色黃色至橙褐色,體型狹長,中胸背板有2條黃色的縱紋,後緣具黃色橫紋,腹部具細腰,腹錘有4條黃色的橫帶。本種屬於胡蜂科長腳蜂亞科,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常在低矮的灌木叢葉背築巢,春季雌蜂於葉背築新巢,到了秋季蜂巢會變得很大,巢形呈長型略扁,一層層擴增垂掛樹枝,型態像牛舌俗稱牛舌蜂,但巢的形狀及大小各異,當蜂巢受到騷擾時所有停棲於巢的蜂會群起震動嚇阻敵人入侵,氣勢十分壯觀。
#8

雙金環虎頭蜂&棕長腳蜂
#9

黃長腳蜂小檔案(資料參載自台灣自然觀察圖鑑36台灣的昆蟲—綜合篇.張永仁著)
黃長腳蜂Polistes rothneyi:分類 胡蜂科。
形態 體長1.8-2.4公分。本種外觀略似家長腳蜂,但體型稍大,且體色呈黃色或橙黃色。其餘特徵如下:觸角黑褐色,端部附近橙黃色;複眼間黑色斑發達,單眼後方有1對橫列的橙黃色或黃色小斑紋;中胸背板底色為黑色,中央有一對並列的黃色直條斑,兩側的小黃斑極不明顯;第3腹節具發達的黑橫帶;中、後腳呈黑、黃相間的斑紋。
生態 成蟲除了冬季外,分布於平地林緣至中海拔山區。習慣在樹叢、灌叢或建築物下緣築巢,族群最大時巢室可超過1-2百隻,巢室繭蓋灰白色。本屬長腳蜂種類不少,工蜂個性溫馴,不具主動攻擊性,只有蜂巢受侵犯時才會有零星工蜂出擊。
#10

老生常談
自然生態就是要大家彼此互相尊重 了解 就會知道該怎樣預防與保育
人和人之間也是如此 大多都是不了解就彼此猜疑 甚至攻擊
這些自然物種也是如此 看到這些請不要去攻擊牠 可遠離這樣比較安全
愛惜這片土地 愛惜這地球
感謝點閱 [s:26]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