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位單眼的崛啓發展,傳統的軟片相機似乎也面臨,凋零淘汰的命運,而附屬在軟片相機背後的後端技術-暗房,也慢慢被電腦繪圖軟體Photoshop所取代,但相信只要傳統的攝影人都知道,
這個讓攝影人沈思的空間,是網路新新攝影玩家所無法體會的, 數位單眼隨看隨調的免費消費功能,使許多攝影人失去傳統軟片攝影人擁有的預視的能力,
所以我到現在還是比較偏好傳統攝影, 儘管軟片的單價越來越高,但他可以促使你在做任合拍攝行為前,先三思一下我記得以前我的攝影老師說過一句話, 人像拍的不好無關於模特兒的美醜,
只有不會觀察、引導的攝影師才會拍不出人像攝影的精髓特質,這驗證了一句話, 科技使人野蠻,完全不了解被攝者的攝影行為本來就是一種侵入性佔有的行為,
所以我個人比較不認同拿的相機在展場追著SG猛拍的攝影同好, 因為那種行為讓我覺的是一種非常不尊重被攝者的一種行為,也是一種盲拍的行為,白話的說,
只不過是在測試練習相機的對焦系統, 回家後才在電腦螢幕上看有幾張對中的,這只是在滿足攝影者的佔有慾而以,但在傳統的軟片類比攝影就完全不同,
傳統的軟片類比攝影是一種消費性的攝影行為,所以每一張的拍攝都需要非常的謹慎,拍攝後,必須進到暗房做完沖片、印樣後, 才知道當天的拍攝結果,
這好比過年時買福袋與買公益彩卷一樣。
而看印樣與放像時,又是另一個沈思的時間,看印樣時從眾多畫面中挑出的畫面,可以訓練攝影者的眼睛與思緒,促使攝影者回想前端犯了何種錯誤, 而造就現在的影像,
等到決定放像時,也許只是一捲中的兩三張而已,在黑暗的環鏡中放像,讓攝影者重新思考圖像 的階調與構圖,這與現場拿相機構圖相較下,又是另外一面的構思,
在現場構圖有時攝影者會受到現場因素的影響,而改變取景的結構, 可是在暗房內,卻是抽離現場因素的客觀格放構圖,加上加減晒、疊片等一些暗房技巧,
更增加後製重組的變化,所以拍攝回來的 圖像,對攝影者來說,只不過是素材而已,最後的呈現方式才是真正的成品,這猶如平面設計人員在排版一樣。[s:47]
[ 本帖最後由 A-JEN 於 2008-2-24 11:29 編輯 ] |